查看原文
其他

某些进口药“消失”背后的真相

公民于平 鱼眼观察
2024-11-06

最近,关于进口药“消失”,患者越来越难买到的话题,可谓越炒越热,其中,一篇讲述家长带孩子看支原体肺炎却无法如愿用到进口阿奇霉素的文章,引起诸多共鸣。

对于这个话题,各方反应不一,有人认为,进口药的质量和药效比国产药好,所以,进口药难买,对于患者不利,剥夺了患者选择权。

有人则反驳,国产药如今质量和药效与进口药已非常接近,所以,患者没有必要迷信进口药,而应信赖国产药。

我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医药领域,对于这个问题还是一些研究心得的。

平心而论,随着监管的完善,尤其是国产仿制药自从实行一致性评价制度以来,国产仿制药的质量和药效已大为改观,典型的就是一些化学仿制药,如常用的乙肝口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效果跟进口原研药差别不大。

不过,有些国产仿制药和国外原研药依然存在一些差距,比如一些生物制剂的仿制药,由于技术含量更高,合成工艺复杂,要想仿制成原研药同样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此外,一些抗生素,品牌之间的差异依然不小,这点差距绝不容小觑,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可谓人命关天。

换言之,国产仿制药的进步虽然显而易见,但并不意味着,国产仿制药可以完全取代进口原研药。即便那些极力为国产仿制药辩护的专家也承认,国产仿制药可以满足百分之八九十患者的需求。

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一二十的患者该怎么办呢?他们的合理的用药权利该如何保证?

我注意到媒体报道提到的一个细节,严格来说,许多进口药并未消失,如进口阿奇霉素在浙江等26个省份正常挂网销售,医疗机构可自主采购临床所需的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但实际上,一线城市只有在儿童专科医院才能开出阿奇霉素注射剂。

患者有用进口原研药的需求,医院也可自主采购,为何进口原研药却依然买不到?

其中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由于药品带量集采,医院必须先完成集采中选药品的用量,医院为了完成任务,当然会把采购集采中选的低价药(主要是国产药),作为首要任务,至于进口原研药,自然遭到冷落。

二是医保控费的政策在执行层面出现了扭曲,一些医院为避免成为医保控费的差生,大幅度收缩医生使用昂贵进口原研药的权限,有的医院甚至要先层层审批,进口原研药于是变得奇货可居。

进口原研药的命运,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之前,在以药养医的制度驱使下,医院是为了从药品种赚钱,拼命给患者用贵的药,进口药。而今,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医院又拼命追逐考核指标,甚至干脆一刀切用国产药取代进口药,罔顾患者利益。

毫无疑问,这无疑走了两个极端。

医生为患者开药治病,考虑的应当是哪种药对患者最合适,而不是要考虑的药的品牌和和价格,但在两个极端之下,医生都被迫为考核目标服务,而不是首先为患者着想。

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医药不分的弊病。在国外,医院是不卖药的,医生开药,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去外面的药店去买药,这种情况下,患者就有着充分选择权,需要原研药买原研药,需要仿制药买原研药。

而药店之间的充分竞争,也决定了,患者有需求,药店就会大力采购,进口药缺货的问题不可能存在。此外,药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药品销售也难以出现暴利,蚕食患者的利益。

所以,进口药“消失”背后的真相,其实是市场机制的失效。

只有早日终结医药不分,充分利用市场化之手,来推动药品降价和医保控费,进口药才能走出“被消失”的窘境。

 鱼眼观察作者简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鱼眼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